首页 > 最新动态 >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减控农业面源污染研究
最新动态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减控农业面源污染研究
2024-08-1641

 点击蓝字,了解更多~








摘 要:中国生态原产地产品的培育和认定,不仅可以提升原产地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还改变当地人们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和农产品供给模式。本文围绕内蒙古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阐述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二者存在“供求”关系,提出了利用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的培育和认定来减控内蒙古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观点、对策和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内蒙古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0%~80%。非科学的经管理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是造成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的重要成因。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的技术规范和评定要素中,对水、土壤、空气等环境质量,均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其核心理念是绿色、低碳、节能、循环,这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基本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内蒙古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在所有污染源中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质污染内容[2],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养殖业污染、垃圾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等是内蒙古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一)化肥污染。长期不合理或过量施肥,会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农产品产量减少和质量下滑,肥料中未被农作物吸收的氮磷养分。随着降雨及地表径流进入下游江河湖塘,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内生物平衡。
(二)农药污染。随着农业生产需求的扩大,化学农药的品种、类型、施用量不断增加,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大部分农药残留于自然环境参与生态环境系统循环,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膜污染。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并危害人类的健康。残存的农膜碎片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溪边、树上,随处可见,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四)养殖业污染。粪便中产生的氨气、氮、磷、铜等,以及大量未被消化吸收的有机物质,造成了土壤、空气和水体污染。目前,养殖业产生的禽畜粪便还田率比较低,流域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小于1%的占50%,农家肥施用面积不足20%[5]
(五)农村生活污染。农村的生活污水、厕所粪尿的随意排放以及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造成农村视觉污染,下游水系富营养化,影响农田土质以及农作物质量。
二、 内蒙古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分析
内蒙古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双重因素导致的。自然因素的固有性和不可抗拒性使其不能轻易改变,人为因素具有主动性,便于调整和改变。人文因素主要表现于生活模式、生产模式、消费模式三个方面。
(一)生产模式
 形成生产方式污染的原因有:一是简单或粗放的耕作生产方式。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区位落后偏僻,传统的简单或粗放的耕作方式对肥、水、药、膜四大投入品的过度依赖。二是生产人员素质不足。低文化和高龄劳动者,只能通过简单落后的生产方式。三是区域政府片面追求GDP指标。农业生产者只有靠“数量取胜”维持生存,对农业资源的长期掠夺性经营,忽略EDP,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生活模式
生活模式不会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文明面貌而发生改变的。“生活污染”主要成因为三个方面:
1.生活垃圾不分类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越来越多。从过去的可降解垃圾到现在的塑料包装制品、装修垃圾、废旧电瓶污染垃圾和腐败植物混合物等难以降解甚至不可降解,给农村环境带来威胁。
2.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农村居住用房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和旱厕改造等使得生活污水呈逐年上升趋势。当下农村生活排污体系尚未全面铺开,形成污水处理系统,加之分散居住的农户有时都会把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增加了地下水体污染。
3.“慢生活”形成的“二次污染”。内蒙古黄河流域是“走西口”人口聚集地,存在一种较为松驰的“慢生活”习惯,即在相对的地广人稀、获取自然资源较为便利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养成毫无环保意识的习惯,随意丢弃残次果品、使用后的农药瓶、农膜等农业废弃物,造成“二次污染”。
(三)农产品供给模式
 消费模式决定着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方式,是农产品实现利润的关键。
1.生存消费,也称为低质量消费。低价追求低质、劣质的消费品,决定了生产中增量是唯一衡量指标,该模式下,消费者是解决基础的温饱问题,农业生产者只能靠数量取胜。
2.浪费消费,也称为炫耀型消费。满足社交需要,炫富的消费动机,促使部分人不再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消费品种、数量,而是追求在别人面前炫耀,满足虚荣心,选取超前、超量、超豪华的消费方式。
3.豪华消费,也称为过度型消费。获得他人尊重,当供应商华丽包装西红柿、面粉或香瓜等农产品,都要用到豪华式包装,产品包装喧宾夺主,被使用后随手丢弃,过度消费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也加大了环境污染负荷。
三、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供求”关系
从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概念、构成要素、成因与技术标准、供求关系分析的四个维度进行比照分析二者的 “供求”关系。
(一)概念
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指在全生命周期内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要求并具有原产地特征/特性的产品。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包括化肥污染、粪便污染、农药污染以及其他未合理处置的污染物,采用依法治理和合理防控的方式,来减少和控制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污染。
(二)构成要素
生态原产地产品从生态要素、原产地要素、品牌质量要素三个方面,对农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化肥、农药、地膜和生活垃圾等污染,提出明确评价标准,要求产品形成过程中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关键要素恰恰是化肥、农药、地膜、养殖业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的污染程度。
(三)成因与技术标准
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作为“需求方”,想要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做到位,就需要看该需求“供给方”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能否满足相关需求,我们可以从表1中对比看出。
表1: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的要素对照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A2.1)当今农业生产模式中存在“三高”即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污染现象;(B1)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遵循的“三核”理念是绿色、低碳、循环,供给可以满足需求。
第二,(A1)农业面源污染往往受水土流失、地形特征、气候变化以及历史形成的土地利用方式等客观因素制约;(B2)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的原产地评定要素中,则要求认证中出据相关部门的证明材料,以识别产品的原产地环境和原产地特征,是否具有生态环保性。供给可以满足需求。
第三,(A2.1)在分析生产方式造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B3)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的生态评价要素中,明确要求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量提出量化,从而限制农户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而导致土壤氮磷流失,造成下游水体富营养化。
第四,(A2.2)在分析农村生活模式带来生活垃圾污染,生活废水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B4)生态原产地的人文要素,要求识别产地的人文因素、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参数,要求人们从宏观上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营造绿色人居氛围。
第五,(A2.2)分析解决消费方式决定农产品供给模式产生农业面源污染,(B5)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的品牌质量评定要素中,对企业的品牌建设、社会责任、科技创新和绿色消费等多个方面提出“产品全生命周期不对环境产生危害”。
(四)供求关系分析

图1: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供求关系分析

从图1看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技术规范,二者存在明显“供需”关系,而且契合度较高。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提出的理念、制定的标准以及评定要素,可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面源污染问题,进行全链的规范。如果抓住农业生产全链的“七寸”即农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也即农业面源污染形成)过程中,实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可以有效缓解和防治内蒙古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
五、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模式构建

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的培育与认定工作在中国刚刚起步,在内蒙古也是处于发展阶段,能否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中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取决于具体落实措施和途径,所以构建恰当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模式,建议采取“五进、四出、三对接”模式。

(一)“五进”加大宣传力度

1.进校园:进入大专院校,开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科普知识推介宣传工作,通过学生迅速传播,扩大影响力和知晓度。培养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培育和认定技术推广人才,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机会。
2.进农村:长期以来农村受落后生产方式的制约,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核心区域。倡导农户运用生态原产地产品的标准化技术,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实现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提升产品内涵,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3.进企业:品牌产品的主要生产力量是涉农企业,企业产品的生态观代表当今社会的生态价值取向,把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理念渗透到农产品全产业链当中,赋能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或再造。
4.进社区:社区是农产品消费的主体,消费质量的高低不能单纯以口感、包装和价格来决定,而是以生态、绿色、低碳、循环来衡量其产品的价值,唤醒人们主动消费具有道德感、生态友好型的产品。  
5.进园区:园区往往是国家实施产业集中和试点示范的重点区域,建立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培育和认定工作服务站,针对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的需求,推进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减控农业面源污染工作。
(二)“四出”推进
“四出”是指产品培育做到“政府出政策、行业出标杆、企业出示范、机构出措施”。生态原产地产品减控农业面源污染是项文理结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示范,需要“政府主导、企业牵头、机构推宣和农户参与”,共同发力营造氛围,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政府重视出政策: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生态产品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防控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技术。建议各地政府重视、大力推进,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出台认证奖补政策,综合运用政策、服务、资金等杠杆,推进区域生态优势转化。
2.行业推广出标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减控农业面源污染是一项社会化的服务、持续性系统工程,需要行业协会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利用行业数据库资源,开展培训认证活动,树立行业标杆,适度组织“生态标杆企业游学”,形成模式和经验进行复制和推广。
3.企业培育出示范: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积极开展培育和认定,从细分产品或优势产品切入,通过制订培育方案、有序组织实施、开展试点示范,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带入其他核心产品,尝试以生态原产地的理念,去解决产品周期中出现的一些技术瓶颈和品牌升级问题。
4.机构培育出措施:国内设立相配套的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的培育机构,建议进行普惠化推广,建立三级服务站,召开研讨会,举办公益讲座,组织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示范,吸引更多专兼技术人才共同推动这项事业;同时与高校院所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共研课题申报项目,进一步拓展应用实践领域。
(三)“三对接”抓落实
“三对接”是指产品销售做到“产销对接、平台对接、市场对接”。产品是农业产业全链中的“七寸”,具有生态原产地特征的产品容易获得较高的利润,形成一种导向作用。
1.产销对接:农业靠产品销售实现利润,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代表着民族品牌形象。把生产和销售联结起来,实现农商互联,让获证产品能够卖出好价钱,显现生态原产地产品的功能和作用。
2.平台对接: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的培育、认定及销售,应当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架构,获证产品与国内外知名的互联网平台有效对接,与国内外大型批发市场和展览展示平台进行常态化对接,引导更多产品赋予绿色、环保、节能、循环的生态光环。
3.市场对接: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的标准化技术促进农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要素和节点,都要体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产品实现利润成为认定的终极目标。让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PEOP)减控农业面源污染的集成技术走出实验室,实现成果转化。
结论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对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存在着明显的供求关系。全面推进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对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有效实施“五进、四出、三对接”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所体现的作用和功能,保护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撰稿人:倪云奇



往期回顾











抖音号:CIQA

抖音APP搜索关注

中国检验检疫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